9月中下旬,紅網記者奔赴川藏聯網工程所涉及的四川甘孜州及西藏昌都地區,管中窺豹親身感受了川藏聯網工程的建設難度,以及電力湘軍敢想敢乾的湖湘特質。隨後10月份,紅網推出“川藏聯網湖南援建”系列專題報道,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一批“吃得苦,霸得蠻,有創新”的“湘電鐵軍”,在青藏高原上不畏艱險、敢於犧牲的奮鬥傳奇。
  我們可以先看看建設川藏聯網工程到底有何艱難。據介紹,這一工程以建設難度極大、施工環境惡劣、沿線自然生態環境脆弱、交通運輸條件差和高原生理健康保障任務艱巨著稱。比如新聞中提到的,湖南送變電公司負責施工的標段全線共142基桿塔,平均海拔3700多米,海拔最高4180米,而車可以開到海拔2700米的位置,剩餘的海拔就要工人自己爬上去。1000多米高的山,由於氧氣含量只有湖南的60%左右,工人們背著乾糧和水,邊走邊歇,困難的地方手腳並用,需要四五個小時。而且,從駐地到施工點還有很多無人涉足的原始森林,連馬走的路都沒有,要現開路。
  險境環生,卻從不預演。正是在這般環境下,“湘電鐵軍”坦然擔當,無所畏懼,用血汗,用挑戰生命的極限,用創新高原施工工藝的精湛技能,鑄寫了“湘電鐵軍”這張新名片。那些呈現在我們面前關於“湘電鐵軍”的報道,刻畫描述的人物那般清晰,更是令人肅然起敬。
  你看,那位在山高坡陡路滑的情況下,提出用肩抬背扛近30噸的材料的陳小元----包10段項目部總工程師。為了工期,他奮然扛起一包砂石就向海拔3760米的山頂爬去,帶領隊伍將30噸材料,扛到了目的地,最終保證了塔基的如期澆築。你看,那個“老戴”----湖南送變電川藏聯網工程包10段N2320—43B號樁位上一名普通的牽引設備員戴鐵珊,他與307隊的施工隊員在3800米的大山中並肩戰鬥60餘日,為節約水源,大家每日甚至只能用小碗水沾濕毛巾來擦拭疲憊的身軀。當被問到是在什麼支撐著他們時,老戴滿是深情的說:“我們要昂著頭回到家鄉告訴親人,我們沒有丟國家電網人的臉!”等等,這僅僅是一些代表,這一部傳奇中的一些縮影罷了。
  可以說,奮鬥在這高原上的湖南人,都是有“故事”的人。讀了他們的“故事”,無由的讓我感到,他們就是我們新時代中的“最可愛的人”。是的,有“故事”的陳小元們、“老戴”們等等組成了這一支鬥志昂揚、不服輸的“湘電鐵軍”。正是因為有了他們,才有了川藏聯網工程的順利進展,才有了詩情畫意的川藏。那一片高原,也會因此而閃亮、和諧。
  這一群有“故事”的人,讓我們看到了蘊藏於生命里的爆發力。他們的奮鬥,更讓我們感同身受地體悟到了那一份遇艱益艱的“湘軍精神”,他們是閃耀在高原之上的英雄之光。
  向奮鬥在青藏高原上的“湘電鐵軍”致以最崇高的禮敬。
  文/宋億
  
  (掃一掃,更多精彩內容!)  (原標題:“湘電鐵軍”,閃耀在高原上的英雄之光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p25fpyv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